“海南义诊”北京妇产科专家紧急抢救苗族大出血产妇
发布日期:2007-03-25 阅读:4986
    3月22日一早,“萌芽工程”医学专家2007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义诊队的专家们来到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卫生院为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义诊。
    当天下午15时许,19岁的苗族产妇刘小丽在黎母山镇卫生院的产房里,产下了一个5斤8两的女婴。然而,年轻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抱抱孩子,仅仅两分钟后,产妇突然大出血,无法止住,这让当地接产的医护人员措手不及。消息很快传到了义诊专家那里,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和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妇科的三名妇产科专家立即放下门诊,赶到卫生院狭小的产房,在当地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实施抢救。
    简陋的手术室里,一些基本的手术设备少得可怜。没有手术必须的无影灯,一台原始的地灯被临时借用。产妇身下的垫子已经血红一片,就连地上也是血迹斑斑。产妇的嘴唇和脸色都开始变得苍白,她紧紧攥住身边婆婆的右手,一声声叫唤着妈妈。这是手术室里语言不通的人们唯一能听懂的单词。
    来自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副主任医师关菁把手伸向产妇的腹部,按摩着产妇的子宫,“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关菁抬起头:“这种大出血弄不好要切除子宫甚至性命不保”,事后关菁医生告诉记者,但在当时一切不容她和同伴们有太多思考的时间。
除了最普通的缩宫素之外,这个卫生院没有任何能够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除了葡萄糖外没有任何可以暂时普充血容量的胶体,没有清理宫腔的最简单的手术器械,没有缝合伤口的肠线,没有交叉配血,更谈不上新鲜血、红细胞。
    所有的一切让实施手术的王颖副主任医师分外焦急。来自北医三院的她此时在台上检查胎盘和软产道并实施缝合术。高温和灯光的烤炙,不到两分钟她就满头大汗,但手中的动作始终没停。中日友好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李敏也在一旁忙碌着,时时监控着产妇的血压、脉搏。
    手术室里的气氛异常凝重,隔壁的房间里不时传出婴儿的哭声,和年轻的小妈妈的呻吟呼应着。
  此时,产妇脸色惨白,她已经一天没有吃过东西,急需补充能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关医生想起书包里为自己低血糖时救急的用的巧克力,赶快让同事取来,一口气给孕妇喂食了7、8块巧克力。
北京医生们为产妇实施的清宫手术还在继续,狭小的手术里三位副主任医师忙碌着。关菁医生一刻不放地按摩着小产妇的子宫,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子宫收缩,阻拦她体内的鲜血流出。
  16点50分,手术基本结束,产妇出血1300毫升。但这里没有血浆可供,转院是惟一的选择。下午5点10分,在三名北京专家的看护下,19岁的产妇被送进了阳江农场医院,等待血浆从40公里外的儋州市送来。此时,三名医生依然无法放心,一遍遍交待当地医生要注意的事项和治疗手段。
    17点40分,产妇情况转好,大家走出病房,院子里清风徐徐。当地干部告诉三位医生,这里医疗条件落后,新生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都很高,今天这位苗族产妇真是遇到了贵人,这是她和苗寨的福分。
    3月23日早晨,阳江农场医院传来消息,苗族产妇刘小丽和她的小女儿情况良好。

图片说明:
001在阳江农场医院,关菁医生(图右)为当地医生示范讲解按摩大出血产妇子宫,促进子宫收缩阻止出血的手法。
002副主任医师王颖(图左)综合三位专家的意见,留下了抢救治疗的建议医嘱。
003王颖医生和关菁医生(图右)和当地医生交流对类似情况患者的抢救治疗方法。
004“萌芽工程”医学专家2007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义诊队的领队刘晓明女士(右三)和随队的两位儿科专家(右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宏斌、右一:北京军区总院儿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南平)看望苗族产妇刘小丽刚出生的小女儿。
005得到儿媳平安的消息,苗族产妇刘小丽的婆婆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笑了。

(飞华健康网海南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