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县,走近北川——之四(于德惠 代庆龙)
发布日期:2008-06-16 阅读:5503
    四川大地震使数万个家庭遭受重大创伤。一些家庭消逝了,一些“三孤”人员出现了,更为普遍的是,虽然家庭还在,但因有家庭成员伤亡而成为“残缺家庭”。在地震之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也有一个重建家庭的问题。其中,残缺家庭的问题十分突出,抚平这些家庭的创伤难度很大,需要的时间很长。
    我们在调查中强烈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从我们走访的几个家庭看,对于残缺家庭来说,尤其需要各方面的关爱,用社会关爱抚慰心理创伤,让感动化解悲痛。
    在前面的报道中,提到了两个受灾家庭,分别有个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我们专访了她们。
    先说母翠平的女儿甘文雯。在地震中,甘文雯失去了心爱的弟弟,还失去了很疼她的爷爷,痛苦的打击使她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上不了课。学校派来了心理辅导老师天天安慰她,同学们给她送来了捐款。更让甘文雯感动的是,《武汉晚报》采访她后,“社会上许多好心人一下子‘冒’了出来”,关心她的电话一个个打来,各地的慰问信一封封寄来。端午节放假三天,她被几个好心人和家庭请去吃饭过节。甘文雯对我们说,现在她的情绪有所稳定,每天都跟妈妈通电话,转告来自社会的各种关心。母女俩也由开始相互哭诉转变为相互安慰和鼓励。母翠平有个侄女叫甘欣,地震后一直陪伴她身边,最近,甘欣给我们发来短信,“我婶经常让我发短信感谢关心她们家的人。近来,她虽然很想弟弟,但哭的次数少了,情绪有所好转”。
    再说唐天秀的女儿贾小艳。贾小艳家境贫困,是爸爸和哥哥一直寄钱供她大学的生活。遇难的父亲生前送她上大学时说,“娃子,你的辛苦没白费。今后,你能走多远我就送你多远,就是把我的骨头变成‘纽扣’卖了,我也要供你!”地震一时中断了贾小艳的经济来源,但她很快得到了学校的资助和同学们的捐款。在社会关爱和老师的安慰鼓励下,读心理学专业的贾小艳不断调整心理。在回家期间,虽然她暗自哭了多次,但当着家人的面时硬是忍住了泪水。面对失去妻子和孩子处于极端痛苦的哥哥,小艳做了许多心理工作,她对哥哥说,“你不能倒下!你倒下了,我和母亲怎么办,我们都会倒下呀!”妹妹的鼓励增强了哥哥生活的勇气,他现已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受灾群众安置点的“临时党委”副书记,正带领大家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着。
    抚平残缺家庭的创伤是长久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的社会关爱,需要多种多样的社会帮扶,因此,再筑温暖之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
    图1、2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的甘文雯
    图3 中国人口基金会副理事长于德惠赴中南民族大学看望甘文雯
    图4 重庆师范大学的贾小艳
    图5 贾小艳和同学正准备带着自制的“鲜花”前往重庆医院为受灾老乡进行心理辅导
    图6 中国人口基金会副理事长于德惠赴重庆师范大学看望贾小艳